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来,安徽和武汉改革试验区域围绕“促进产业承东启西转移和调整”这一战略任务定位,着力破解政府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不健全、创新人才引进制度僵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金融制度对双创企业不友好等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胆探索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第三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向全国发布新一批20条改革经验举措,安徽和武汉又贡献了若干改革经验。从3年的跟踪评估看,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探索形成了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害怕犯错、缺乏动力,一直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安徽试验区域敢为天下先,第一个尝试“以地方立法形式建立推动改革创新的决策容错机制”,2017年通过印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明确了政府工作人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容错机制和评价体系,有效调动了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不仅如此,针对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压力,不愿支持初创企业的问题,安徽试验区域率先提出“建立推动政府股权基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容错机制”,规定政府种子投资基金失败容错率可达到50%,风险投资基金失败容错率可达到30%,大大提升了政府基金引导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动性。改革举措实施以来,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产值增速均保持两位数以上,2019年产值增长14.9%,形成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探索建立了有效集聚产业创新人才的政策体系
创新人才是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为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人才,安徽系统梳理了制约创新人才来皖的各类体制机制障碍,从编制统筹到人才引进、从职称评选到高薪激励,打出了改革组合拳,成效显著。例如针对高校“无编可用”与部分事业单位“空编不用”的结构性矛盾,安徽试验区域首创“事业单位编制省内统筹使用”,建立“全省一体、余缺调剂”的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制度。截至2018年底,22所省属高校实施周转池制度,新增编制6130名,为安徽引进创新人才提供了充分的编制保障。此外,安徽试验区域较早推行“下放高校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自主权”和“事业单位可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引进紧缺或高层次人才”等改革举措,近年来省属高校院所人均绩效工资提高约17%,人才引进的审批时间由原来的9个多月缩短到3个月,大大提高了人才引进制度的灵活性,提升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聚集了宝贵的智力资源。
三、探索完善了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促进产业创新的基础制度。安徽、武汉试验区域纷纷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作为改革重点,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知识产权案件跨市区审理等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例如安徽、武汉试验区域率先开展体制改革,通过设立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合肥知识产权法庭,将知识产权保护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审判交由一个审判庭审理,实现集中审判、统一标准。试点后试验区域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效率大大提高,2018年武汉与合肥知识产权法庭结案率分别达到96.5%和9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其次,跨区域的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标准与质量不统一对于产业协同发展十分不利。武汉试验区域率先开展体制机制改革,由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跨区域管辖全省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驰名商标认定,仅2018年武汉共受理跨辖区的专利技术类案件213件,涉及襄阳、十堰等多个地市,真正做到为区域产业整体实现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四、探索创新了金融支撑双创的有效模式
双创企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银行等金融机构因为体制机制约束普遍无法给予双创企业充足授信,加之我国资本市场门槛较高,双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十分普遍。紧紧围绕信贷和资本市场阻碍双创企业融资的堵点和难点,安徽、武汉试验区域开展了诸多改革,在信贷新模式、区域股权市场方面取得进展。例如安徽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银行+征信+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新模式,针对双创企业无形资产比例高、可抵押物价值低,专利价值评估难、信用信息调查成本高等影响信贷的因素,安徽给出了系统解决方案。通过统筹获取工商、税收、社保等政务信息,引进高水平征信机构,推动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增信,取得了良好效果。2018年仅安徽合肥就有1334家中小企业在政府指定征信机构注册建档,其中291家企业获得信用贷款16亿元,贷款平均利率仅为5.1%,双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得到有效缓解。资本市场方面,安徽与武汉同步在区域性股权市场中设置科技创新专板,将创新能力而非营业利润等指标,作为企业上市的审核依据,为双创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为新兴产业的“育苗造林”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撑。
总体看,安徽和武汉试验区域紧紧围绕“促进产业承东启西转移和调整”战略任务,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试验,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在政府管理、人才集聚、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改革成果和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初步形成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加速升级的体制机制,有效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完成产业承东启西转移和调整的国家目标提供了宝贵的改革试点经验。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王孝炯 穆荣平